责任编辑:食品科学
随着全球肉类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依靠动物饲喂获取肉类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传统肉类生产方式正历经严峻考验。动物福利、资源压力、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种种因素催生出培育肉的发展。培育肉又被称作培养肉、清洁肉等,是一种基于生物工程生产的食品,可以绕开动物饲喂而可持续地为人类供应真实动物蛋白,是目前最有希望颠覆传统肉类生产方式的新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解决未来人类肉品生产和消费困境的手段。
10月11日,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培育肉制造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鉴定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持召开。鉴定委员会由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国投生物投资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国君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院士,江南大学陈坚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理事长,中国航天员中心李莹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副所长张德权研究员,清华大学邢新会教授,北京农学院郭勇教授组成。孙宝国院士和朱蓓薇院士分别担任鉴定委员会正副主任。首农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国丰,党委常委、董事陈方俊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
左图为猪源培育肉实验样品(经过染色、赋味和3D打印成型等食品化加工处理)
右图为对照样品(未经染色、赋味,直接经3D打印成型)
王守伟院长讲话
现场展示了3D打印猪源培育肉,王国丰董事长切开第一刀,象征着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培育肉制造关键技术产品研究成果的诞生。
煎制后的猪源培养肉
与会专家进行了产品品鉴,同时品鉴的还有鸽源培育肉汤品。孙宝国院士表示,本项目是“四个面向”的典型体现,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从绿色健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角度继续讲好培育肉的中国故事,建议下一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早日推动市场化,希望我国的培育肉产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中国式发展道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理事长表示,培育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是食品科技的制高点,本项目研究迈出了艰难而又关键的一步,研发团队要做好长期科研攻关的思想准备,并建议加强利用诸如培育肉等高科技确保我国的蛋白质供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郭勇教授表示本项目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能在短期内生产出实验样品,充分体现了企业投入进行创新研发的高效率高标准高要求,建议通过耗材和设备国产化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细胞间的共培养实现营养成分的可控、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速推进相关技术的成熟。
经质询与讨论,委员会形成鉴定意见,对项目实施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技术成果创新性予以充分肯定,认为项目研究系统性强,现阶段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植物基支架和块状立体培养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会上,首农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国丰致辞,介绍了集团产业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科研基础情况,多年来集团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与国内国际科研院所、院校广泛合作,在生物育种、食品加工、粮食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支持肉研中心开展“生物培育肉制造及工业化研究”,是集团在未来食品科技创新领域的首次尝试,也是践行国企担当,努力从粮食安全、营养健康、节能环保、丰富市场等方面,为中国食品产业做出前瞻性贡献。
此次鉴定会的成功举办,为后续培育肉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对夯实首农食品集团食品产业科技基础,开拓新的食品产业发展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文章内容来源于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