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食品科学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营养”与“健康”逐渐成为食品行业的发展主旋律。当前以宏基因组、营养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及转录组学为代表的健康组学分析技术快速崛起,将助力未来食品精准营养定制,成为国际食品营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个性化营养与健康受关注
专家指出,近年来,个性化营养受到大众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过去人们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增加了健康风险和社保成本,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追求个性化营养和健康成为必然。来自瓦赫宁根大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马丁·范德·马斯特和妮可·德·威特说,每个个体的基因、生理和心理特征、习惯、文化和社交环境等不同,因此适用于某个人的营养建议并不一定适用于他人,需要实现个性化营养,而目前的研究趋势和技术使得个性化营养得以实现。
瓦赫宁根大学教授桑德·克斯顿认为,营养和基因遗传是相互影响的。个体的基因差异导致每个人对摄入食品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导致患病风险存在着较大差异。如肥胖、心血管疾病、血浆胆固醇等疾病都是与多个基因相关联的,当个体存在多个风险基因时,不健康的饮食就会大大提高患病风险系数。因此,根据特定的人群设置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桑德·克斯顿进一步提出,从营养遗传学的角度出发,营养摄入也会激活或者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改变人体的遗传物质。目前转录组学的快速发展,可以在3天时间内实现对数百个样本中25000个基因的检测分析,大大加快了营养遗传学前进的脚步。
营养摄入离不开健康的膳食,但健康的膳食有时很难界定,那么该如何界定膳食的好坏?桑德·克斯顿说,好的膳食能够让人体健康,从长远来看能够减少人们患病的概率。此外,还要满足短期利益即美味。不同的饮食文化,对于健康膳食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并没有完美的健康膳食,因此制定一个全球一致的健康食谱没有必要。
益生元与益生菌膳食干预作用明显
专家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膳食结构对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而肠道菌群的失衡与慢性疾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健康的关键在于肠道菌群的平衡。由此,益生菌和益生元在膳食干预人体健康中的作用越发明显。
江南大学教授孙嘉提出,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一些营养素如膳食纤维、维生素等会影响免疫系统。根据最新定义,益生元是指宿主微生物选择性利用的底物,赋予宿主健康益处。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有益于肠道健康、代谢性疾病、精神健康和骨骼健康等。在防治1型糖尿病时发现,一些结构特异性益生元(包括长链菊粉、低脂果胶等)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平衡及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的水平,能够影响机体免疫稳态。“益生元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但其功能性质和功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孙嘉补充说。
除了1型糖尿病,益生元对于2型糖尿病是否有健康作用呢?孙嘉说:“我们主要关注了一些益生元在1型糖尿病的应用。除了益生元,我们也做了一些益生菌的研究工作,包括其在1型和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发现丁酸梭菌对两种糖尿病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基于益生元的肠道代谢物短链脂肪酸的功能,我们推测其可能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效果。此外,有研究发现,一些其他类的益生元对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具有功效。”
孙嘉还分析说,通过对比不同结构的益生元发现,益生元的结构确实会影响其免疫调节的作用。由于益生元结构上的不同,导致其在肠道中代谢的部位也不同。此外,代谢物的类型和产量都有可能在肠道中产生不同的功效和影响。
江南大学副教授王刚介绍,益生菌为足量摄入后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在肠道健康、免疫发育、营养代谢、情绪管理、口腔疾病、妇科疾病以及皮肤健康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利用益生菌来进行膳食干预,保护人体健康。
古人说的“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有科学依据吗?王刚解释,这一说法证明古人意识到肠道与大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各地的独立临床研究证明,抑郁症、焦虑、自闭症及其他情绪障碍的患者,都会有肠道微生物紊乱和胃肠道功能障碍。近年来,通过摄入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被认为是缓解情绪障碍的一种全新方式。
此外,王刚认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和肠道微生物环境是不一样的,不同人群肠道中乳酸菌的基因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是一个菌就可以“包打天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同一款益生菌产品,为什么有的消费者体验后效果好,有的效果却不理想。一款益生菌是否有效,首先要考虑其与受者自身的匹配度即每个人的遗传背景及肠道微生物的结构,这也是推动研究益生菌个性化营养的原动力,要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基于宿主自身的遗传背景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研究,实现对不同类别人的个性化设计。
(本文由“食品科学网”转载,文章来源于中国食品报,记者袁国凤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