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食品科学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妞、李静和邓泽元等人在食品领域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杂志上发表了文章《Human Milk sn-2 Palmitate Triglyceride Rich in Linoleic Acid Had Lower Digestibility but Higher Absorp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sn-2 Palmitate Triglyceride Rich in Oleic Acid in Vitro》。该文章探讨了国内外母乳中主要结构酯体外消化、吸收、转运的特点,基于以Caco-2细胞为基础的婴幼儿体外胃肠道消化模型,主要探讨了OPL、LPL、OPO及其不同比例在体外消化吸收转运的特点。该文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杂志2020年12月18日在线发表。李静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Highlights
1. 富含油酸的甘油三酸酯相比,富含亚油酸的甘油三酸酯具有较低的消化率但具有较高的吸收率。
2.目前,OPO主要用于婴儿配方奶粉中,而OPL在配方奶粉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Introduction
研究报道甘油三酸酯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和位置分布对其消化吸收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长链饱和脂肪酸分布在sn-2位,可直接被小肠以2 -单甘酯( 2 – MAG )的形式吸收,重新酯化成新的甘油三酯,进而参与代谢。人乳( HM )脂类组成不恒定,可能受民族、地区、泌乳阶段、母体饮食、乳腺合成能力等因素影响。然而,不同脂肪酸的特定功能、各种脂肪酸的随机组合、位置异质性造就了功能迥然不同的结构脂质。而母乳中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和位置特异性对新生儿的消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甘油三酯经过胃肠消化生成的产物对新生儿脂质的吸收代谢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母乳甘油三酯组成和含量调查研究中,很多学者发现中国母乳中富含亚油酸的甘油三酸酯(如OPL和LPL)含量较高,而国外母乳中富含油酸的甘油三酸酯(如OPO)含量较高。那么不同构型的甘油三酯在婴儿消化吸收系统中是否存在差异?因此,该研究基于以Caco-2细胞为基础的婴幼儿体外胃肠道消化模型,主要探讨了OPL、LPL、OPO及其不同比例M1(OPL/LPL/OPO, 1.5/0.5/1),M2 (OPL/LPL/OPO, 1.2/1.2/1) 和M3 (OPL/LPL/OPO,0.5/0.2/1) 在体外消化吸收转运的特点。
Results and discussion
在模拟婴儿胃肠消化中,OPO消化速度快于OPL,M3消化速度快于M1。脂质消化程度受乳脂肪球大小、微观结构、脂滴表面积、界面脂质成分等因素的影响。消化前,结构脂质以球形颗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乳液体系中,表面光滑。在胃消化阶段,OPO组的消化率最高,其次是LPL和OPL,而对于混合结构脂质,M3组的消化程度最高。消化前乳液的大小可能影响消化速度。LPL和OPL组的初始平均粒径比OPO组大,与酶的接触面积小。胰酶结合乳化OA的能力强于LA,因此OA更容易从油滴表面脱落,使富含OA的油滴消化速度更快。同样,混合M3组较M1组表现出更高的消化率,这与M3组OA含量较高,M1组 LA含量较高有关。
在Caco – 2细胞中,OPL比OPO易吸收,M1比M3易吸收。胃肠道对脂类的消化产生大量未酯化的FFA和2 – MAG,而肠上皮细胞对游离长链脂肪酸的吸收和摄取则复杂繁琐。OPL组摄取FFA再酯化为甘油三酯的效率和Caco – 2细胞转运甘油三酯的量均显著高于OPO组。同时,OPL组FABP1和FATP4表达显著高于OPO组。 FABP1和FATP4促进Caco-2细胞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部分解释了OPL组较OPO组更易被吸收。同样,混合组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含有富含亚油酸的甘油三酯 (如OPL和LPL ) 的M1和M2组与含有富含油酸的甘油三酯(如OPO ) 的M3组相比具有更高的吸光率。
因此,母乳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和位置分布对其消化吸收有重要影响。此研究表明,与母乳结构脂质中富含油酸的甘油三酯相比,富含亚油酸的甘油三酯具有更低的消化率但更高的吸收率。目前,OPO主要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考虑OPL在配方奶粉中的应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简介:
邓泽元 教授
邓泽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首届江西省优秀硕士指导教师,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得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教师(支助),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食品科学”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粮油学会营养分会副会长,中国营养学会营养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西省营养学会理事长;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国际食品学会(IFT)会员,《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学刊》、《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乳业科学与技术》、《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J of Agri. Food Chem.和J of Food Biochem.编委,中国保健食品评审专家。
李静 教授
李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江西省杰出人才,南昌大学215人才。中国注册营养师,南昌市营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西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江西省营养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江西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营养学会营养转化分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近年来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创新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营养学会优秀个人奖,南昌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南昌大学第五届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科研团队获得江西省创新争先团队和江西省营养学会优秀团队奖。
主持10余项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基金、省科技厅基金、省教育厅基金,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主持、参与并完成伊利、澳优、益海嘉里、无限极等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24项,授权专利10项。参编著作4部。研究方向为油脂加工、脂质与人体健康。
张妞 硕士研究生
张妞,南昌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研究生(2017-2020年)。2013年-2017年就读于常熟理工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7年获得该专业学士学位。2017年至-2020年就读于南昌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功能食品,食品营养。硕士期间发表中英文文章3篇,其中SCI论文2篇,,EI 1篇。
(该文章《Human Milk sn-2 Palmitate Triglyceride Rich in Linoleic Acid Had Lower Digestibility but Higher Absorp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sn-2 Palmitate Triglyceride Rich in Oleic Acid in Vitro》于2020年12月18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