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食品科学
亮点:
温度可变的美拉德反应可能表明美拉德反应中间体(MRI)形成;
美拉德反应可降低豌豆蛋白水解产物的苦味;
豌豆蛋白水解产物的MRI具有更好的鲜味增强能力;
豌豆蛋白水解产物的MRI在盐溶液中的咸度增强;
豌豆蛋白水解产物的MRI促进唾液醛固酮分泌。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XueZhou、XiaomingZhang和美国罗格斯大学食品科学系的Chi-TangHo等人以豌豆蛋白水解产物为主要原料,在低温(80℃)条件下制备了美拉德反应中间体(MRI),反应时间是通过变温美拉德反应确定的。电子舌和感官评定被用来分析豌豆蛋白水解产物和MRI的口感。两种结果表明,通过美拉德反应,豌豆蛋白的水解产物的苦味降低,但鲜味增加。鲜味和咸度与MRI的浓度呈正相关。即使在MRI浓度为0.1%(w / w)的情况下,MRI仍可将NaCl含量降低20%,而不会降低咸味,这可能是一种减盐的重要替代方法。另一方面,MRIs的增加促进了唾液中醛固酮的分泌,这可能会增强人类对咸味的感知。
通信作者:
张晓鸣教授
张晓鸣,男,汉族,1965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博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导,日本京都大学食品生物科学专攻博士后,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1.9-2012.7,任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在美拉德反应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香精香料及功能因子的稳态化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研究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独创性研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12个项目研究,完成了10余项企业合作开发课题,大部分技术已经在企业生产中获得应用。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国际学术权威期刊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3部,参与译著2部。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一),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第四)。主持完成全国食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定工作。培养毕业博士生29人、硕士研究生94人(含博士、硕士留学生10人),在读博士生9、硕士生15人(含博士留学生1人)。
何其傥教授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美国罗格斯大学食品科学系杰出教授、美国化学学会会士、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现任《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IF 3.412)副主编。何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为风味化学与功能食品化学。他已经发表了662篇期刊论文和218篇书本章节,并编辑出版了38部专业论著。
该文章《Taste improvement of Maillard reaction intermediates derived from enzymatic hydrolysates of pea protein》在线发表于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