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食品科学
原标题:稻米,在日本曾经是奢侈品
说起品质大米,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大米。既有“煮饭仙人”村嶋孟,匠心50年只为煮好一锅米饭;又有饭团塞一颗酸梅,米饭滴几滴酱油、打一颗生鸡蛋的寻常饮食。对日本人来说,一碗好米饭就是人间美味。他们对稻米的这份虔诚,让人不禁疑惑,“难道从古至今,稻米一直影响着日本人吗?”其实不然。
19世纪末,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前苏联学者尼古拉·瓦维洛夫都曾大力鼓吹“水稻起源于印度”,国际上也一度以此作为定论。但1987年,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挖出约150吨稻壳,比印度早了好几千年;1999年,我国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了约1.2万年前的水稻细胞“植硅体”化石。这表明,早在1万年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就开始耕种“野生水稻”,让世界承认水稻起源于中国。当时种植的水稻还在“野蛮生长”,逐渐驯化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也从采集、狩猎变成耕地、种田的生活;在约距今4000~6000年间,“种水稻”已经完全取代了采集狩猎。这也代表着,当时的人们不在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而是有了固定的住所和种植的土地。
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的日本绳纹文化后期,日本人还要去采果子、捕兽禽、捞海鱼,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直到这时,水稻由东亚大陆传至日本九州一带。因当地气候、温度、雨量与我国江南地区十分相似,适宜种植水稻;但因丘陵地带众多,可供种植的土地少,产量也小,稻米算“奢侈品”,没能成为平民百姓饭桌上的食物。日本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代)民谣中的“早稻米,泥鳅汤”,说出了当时日本人民的理想生活。后来,通过学习种植技术,日本稻米产量增加,米饭慢慢进入寻常人家,饮食也开始“以米为中心”。在他们的饭桌上,米饭叫“御饭”,“御”曾是专用于天皇的敬语,可见稻米的神圣地位。如今,稻米有着各种各样的料理形式,比如镜饼(年糕)、寿司、饭团。
山东大学营养学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蔺新英表示,稻米谷皮富含纤维,促进胃肠蠕动,胚芽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胚乳主要含碳水化合物,为人体供能。但如今,摆上餐桌的大米通常经过大量加工,去除了谷皮和胚芽,营养价值大打折扣。从营养角度来讲,为了不让大米流失更多营养,大家最好不要反复淘洗或搓洗大米,否则维生素更多被“洗掉了”。此外,米饭虽好,但也不能贪多。单纯的白米饭非常容易消化,易导致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煮大米粥或蒸米饭时,可以加上部分糙米或其他粗粮,比如小米、高粱、玉米、绿豆、燕麦、薏米等,粗细搭配,营养更全面。
(本文由“食品科学网”转载,文章来源于《人民网-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山东大学营养学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蔺新英(记者 王冰洁)。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