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发布的《全球癌症事实和数据》显示:每年约有760万人死于癌症;而到2030年,全球将有2140万人罹患癌症,死于癌症的人数将高达1320万人。如此背景下催生出一个充满神秘和诱惑的市场:抗癌食品。但科学家表示,“抗癌食品”可能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抗癌食品”受质疑
《纽约时报》和《消费者报告》曾发表文章,对抗癌食品提出质疑。比如,以前有研究说食物纤维、水果蔬菜可以预防大肠癌和其他癌症,但后来有研究却认为,这些可能是无效的。另外,过去的研究认为,水果蔬菜中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维生素C等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具有防癌功效。但一项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不能降低吸烟人群的癌症发病率。是否在食物里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可能演变为癌症的大肠息肉也没有预防作用?
此外,记者在市场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天然食品还是人工制剂,没有哪种产品打着抗癌的标签。专家认为,食物抗癌研究几乎都没有定论,而“没有定论”,正是抗癌食品的“致命伤”。
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
人类虽然对于癌症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至今癌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在总体上依然是个未解之谜。通俗地讲,我们还没有真正搞懂人究竟是怎么得癌的。
如有媒体报道,恶性肿瘤已成北京市居民首位死因,引起市民关注。医学专家表示,癌症高发与市民生活习惯及生活压力大有很大关系,其中,饮食不规律,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是重要原因。
那么,到底该怎么看待饮食和癌症之间的关系呢?癌症研究专家张宗卫认为,饮食结构中动物脂肪、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增加,粮、薯、豆类等植物蛋白质和纤维素摄入量减少,主食吃得太精,蔬菜水果摄入不足,都可能导致一些原本在我国低发的癌症呈高发走势。说到底,原因是饮食不均衡。因此,抗癌不能寄希望于多吃某种食物,而是要注意均衡饮食,保持正常免疫力。
“抗癌食品”这个概念之所以出现,是人们对科研成果断章取义了。医学家会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对癌细胞有没有作用。如果可能有作用,再提纯进行下一步试验。如果反复试验证实有用,就可以考虑将其制成药物了。这些物质有不少都来自于人们的食物中,因此被断章取义,认为某种食物就有抗癌作用。
防癌应是一种生活方式
“防癌是一个长期、自觉、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数字概念。”专家强调说,专家有时强调某几个数字,更多的是希望人们能够达到一定强度,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也是为便于记忆和操作。事实上,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观念。比如,就每天吃500克蔬菜而言,是在强化“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的观念,正常人可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选择蔬菜量,也可以是600克或者400克。
需要提醒的是,保健食品是一种介于药物和普通食品之间的产品,正确地使用,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但如果使用不良,反而有害。保健食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体体质的不同,正确地选用。不能轻信其宣传,这类产品的宣传不少夸大了功效,好像包治百癌似的,显然更多是“忽悠”。
(整理报道)